数字政府
智慧政务
智慧社区
智慧应急
数据社区
智慧环境
解决方案
科研合作
下载应用
登录 / Sign up
什么是数字政府
数字政府的前提:
数字政府建设需要的是制度供给与协同改革。
数字政府涉及诸多条线和模块且与外界存在实时互动,是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构筑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机制和操作路径,促进线下实体政府和线上虚拟政府高度融合和无缝衔接,建立政务高效化、服务线上化、治理精准化的新型政务运行模式,从国家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协同改革以及政策支持。
数字政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战略抉择
数字政府治理理念创新数字技术创新政务流程创新体质机制创新
克里集团数字政府的战略意蕴、技术构架与路径设计
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加快推动大数据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对政务流程、组织构架、功能模块等进行数字化重塑,系统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治理、政府运行“六位一体”数字化转型,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数字政府。
政府数字化转型效应最大化需要全方位协同,对政府系统的数据共享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数据标准、数据安全技术等底层技术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支撑和保障政府组织高效响应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需求。数字政府系统性和耦合性很强,建立政务高效化、服务线上化、治理精准化的新型政务运行模式,从国家层面进行协同改革以及综合集成,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政务改革,构筑统一平台,全面实现“掌上办事”。
数字政府是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三大国家战略纵深推进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数字政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战略抉择
数字政府是公共治理理论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催生的热点问题,强调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化变革推动政府理念革新、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重塑,逐渐成为数字治理理论应用的新动向。
数字政府治理更深层次的是探索政府机构改革和权责碎片化的重新整合、政府体制机制的系统优化和流程再造、政务服务全面数字化变革,从本质上讲旨在处理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社会“自治之手”的逻辑关系,提高政府治理效能、行政质量和公信力,加速实现“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数字政府并不局限于ICT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应用,而是“治理理念创新+数字技术创新+政务流程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协同推进的全方位变革。
以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大集成为战略导向,以数字化、协同化、透明化、智慧化为实施路径,以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域跨层级高效协作为重要支撑,对政府数字化思维、数字化理念、数字化战略、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技术等相关因素进行最大化集成,从而撬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政府是催化数字经济快速释放、融合、速增的关键性支撑。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流通、开放、共享是实现数据资源价值的重要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支撑,而数字政府是以大数据为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的前提条件。
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看,数字政府是加快推动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以及社会互动信任化的迫切要求。数字政府以拥有的信息枢纽为依据,赋予每项政府工具
依靠数据刻画而来的“镜像世界”,借助算法技术处理镜像世界以得到主观认知,形成“数据+算法”双驱动模式以及诸多算法组合而成的“自学习机制”能够更透彻地揭示传统技术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促进社会公众感知以及行为的数字化。
大数据具有典型的“4V+1C”特征,即Variety(多样性)、Volume(数据量巨大)、Velocity(时效性)、Vitality(快速变化)以及Complexity(复杂性),运用大数据提高社会治理的匹配性、精准性及有效性,需尽快破除“信息孤岛”“信息烟囱”以及“数字鸿沟”,推动信息系统相互兼容和数据实时共享。
这需要构建“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为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提供重要工具和有效手段,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看,数字政府是对政府 自身改革进行全方位、全领域、全时空系统性和数字化重塑的 战略支点。数据对政府治理的影响效应至少存在三方面:
一是数据源从体量较小的“结构化数据”演变为复杂的大型“非结构化数据”; 二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植入政府治理后,政府治理工具和技术手段更加专业化、智能化、高效化; 三是政府决策一旦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会越来越量化、可预测化、灵敏化,能够快速响应公众诉求。
运用数字技术重塑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和模式,有效打破组织壁垒和信息壁垒,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质量,对高效履行政府职责、提高行政质量、效率和政府公信力是有力促进。
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协同发力的数字化转型,按照自身运行规律与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之关系设置数字化的政府治理和服务模式,有助于实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以及“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紧扣政府五大职能,加快推进审批服务、执法监管、城市管理、安全管控、智慧办公等政务数字化,增强政府治理的即时性、精准性和科学性,有利于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政府“六位一体”构架与实施路径从我国各地看,浙江率先制定实施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采取“重点突破期”“全面普及期”“深度发展期”三步走战略,对全国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 浙江改革试点的启示意蕴在于,数字政府的实施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同构性、协同性特质,亟待全方位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治理、政府运行“六位一体”数字化转型。
经济调节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市场监管
公共服务公共服务
社会管理社会管理
环境治理环境治理
政府运行政府运行
聚焦聚力

聚焦聚力推进经济调节数字化,增强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和行政决策的时效性、 系统性及精准性。

大数据具有极大量、多维度、相关性等特质,依托大数据中心归集的多维度海量数据,彻底改变以往依靠抽样调查所得到的少量数据进行决策,从“局部→整体”逻辑推理转向依据“实时、全样、巨量”大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与深度挖掘,使经济研判和预测主要指标“形”与“势”更有公信力。对此,突破口在二方面:

①、加快推进经济运行数字化。建立经济运行基础数据库,将分散在统计、发改、财政、商务、经信、税务、海关、工商等部门的经济运行数据进行动态归集,解决部门数据采集口径不一致、中间环节多、时效性不强、相互割裂等问题,构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微观经济等数字化分析系统,对投资、生产、消费、进出口、金融、物价等指标进行大数据建模,建立经济运行实时分析、经济发展质量评价、经济指标预测等数字化分析体系,对主要指标进行数据钻取、数据挖掘、数据比对以及可视化分析。

②、加快推进政府决策数字化。加强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能源、国资、商务等领域数字化应用,推进谋划、决策、执行、督查、反馈等数字化协同工程,以数据流支撑和引导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决策流,形成政府治理闭环机制。

聚焦聚力推进市场监管数字化,构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双轮驱动的对市场主 体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的新型模式:

①、以集约化方式搭建标准化、通用化的行政执法监管系统与移动巡检监管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将原则性、模糊性、动态性的执法监管要求,固化为可执行、可量化、可追溯的操作要求,构建对市场主体行为全生命周期的监管链,实现执法监管行为从下达检查任务、抽取检查对象、抽取检查人员、生成检查内容、录入检查情况、公示检查结果、作出行政决定等全环节全流程的数字化留痕管理...

②、构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双轮驱动的“事前管标准、事中管达标、事后管信用”新型市场监管模式,加强对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的线上监测、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关联分析企业市场准入、生产经营、投诉举报、违法失信等主体、客体数据,提高对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的发现、取证、移交和处置能力...

聚焦聚力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构建“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证办理”的数字政务新模式。数字政府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突破:

①、设立政务服务网一窗受理平台,围绕“无差别全科受理”和“受办分离”,加快打造“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向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代办点延伸。

②、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打通涉及投资项目审批的信息系统,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审批100%网上申请、100%网上办理;优化商事登记“证照联办”系统,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

③、网上办、掌上办。实施“一证通办、一网通办”,实行企业设立“网上申报、网上受理、身份认证、网上签名、电子归档”,全面实现“在线咨询、网上申请、快递送达”办理模式。

④、建设“大数据+公共服务”,以面向公众真实的精准供给为方向,加强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社保卡线上统一服务平台,完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设公共文化大数据中心。

聚焦聚力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实现联动式协同、可视化指挥、智慧化分析以及闭环式管理。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操作逻辑是以用户为中心...

①、以“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为目标,建立监控视频“天眼”、网格员移动“网眼”、普通群众“众眼”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社会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

②、推进基层治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加强纵向信息系统与基层治理平台的整合,实现基层治理信息“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构建由全科网格组成的基层治理一张网,落实全科网格员,确保群众办事在社区、支部或网格层面解决。

③、构建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指挥智能化应用,实现城市管理运行状态的全面可视和监测。

④、深化综治系统建设。搭建全科网格管理信息子系统,实行网格统一编码,加强重点人员、重点群体预警管控。

聚焦聚力推进环境治理数字化,围绕水、大气、土壤、森林、绿地等基本生态元素建立“天—空—地”组网实时在线监测体系...

①、依托政务云打造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立水、大气、土壤、森林、绿地等基础数据库,实现跨流域跨部门跨地区的生态环保信息互联互通。

②、加强水环境数字化应用。加快饮用水水源安全的环境信息体系建设,深化流域水环境治理一体化管理,建立“天—空—地”组网协同治理的实时在线监测体系。

③、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数字化应用。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全覆盖,构建土壤污染溯源系统、预测系统、预警系统,实现危险废物从产生到处置的全流程覆盖、全时段记录和链条式追溯

④、建立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完善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系统,健全一体化雾霾监测体系,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溯源、模拟和预测预警...

数字政府“六位一体”构架的底层技术支撑

数字时代提供的工具、技术、方法帮助政府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效果实现政府的数字化服务,但政府数字化效应的最大化呈现并非易事,政府数据构算平台系统的数据共享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数据标准、数据安全技术等底层技术进行集成运用,以支撑和保障政府组织高效响应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需求。

瞄准“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夯实数据共享技术支撑。

G2G模式数据互联互通不充分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突出症结,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存在大量信息孤岛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瓶颈,表现在横向上部门系统、市县系统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护城河”“防护栏”,纵向上垂直部门之间存在大量“信息烟囱”“隔离带”。

比如,企业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与国土、环保、建设等部门业务系统没有完全联通,施工许可证核发信息、评估报告审批信息、竣工验收信息等核心数据没有实时对接,垂直部门的税务、金融、国土、工商等关键性信息没有对地方政府公开,导致企业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材料重复交、部门来回跑”。

打破信息孤岛极其错综复杂,背后是部门本位主义和利益博弈,应按照“基层数据库→主题库→大数据平台”共享路径,以“全统一、全打通、全归集、全共享、全对接、全覆盖、全在线”为导向,加快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联办事项的业务流、信息流、数据流的联通共享,真正建立回应性、责任性、及时性、无缝隙的大数据平台。

顺应“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趋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的整合导向,加快建设跨部门、跨地域、跨系统的“政务一朵云”,依托“政务一朵云”建立具有多样化数据存储、处理、分析能力的大数据中心,构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共享平台,完善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功能和架构,最大程度实现公共数据汇聚和共享。

实现数据集成和数据应用相辅相成,夯实数据采集技术支撑。
针对大数据风险敞口,夯实数据安全技术支撑

在一切可由数据记载和表达的大数据时代,人们有能力获得个体或者集合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所有数据。在非大数据情景下,人的心理偏好、利益诉求、情感表达、身心体验等个性化特征难以数据化,对个性偏好的挖掘只能通过抽象模型表达,然而传感器、社交软件、移动互联等颠覆性地实现了非数据化心理行为的数据化,从而在技术上能够对用户和公众的个性偏好、利益诉求、情感表达、身心体验等特征进行数字化定量分析。但数据集成分析以先进采集技术为前提,只有传感器、移动设备、定位系统、爬虫技术、运算能力等足够先进,以便充分记录、搜取和加工处理高度相关、海量的、完备的数据,否则数据只是政府和公众行为数据的无序堆砌。具体突破口在于:

①、深度开发应用ICT技术,推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薄弱环节实现根本性突破,大力开发自然语言处理(NLP)、神经网络分析、模型构建和参数设置、海量技术处理等技术工具及分析方法,拓宽ICT技术转化、可视化应用的政务场域。

②、立足“事后管信用”,推动部门自建CA认证系统互认互信,把所有政务信息系统接入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刷脸认证、扫码认证以及信用数据集成。

③、加快建设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建立可信电子证照库、办事材料共享库、人口综合库、法人综合库、信用信息库等,形成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机制。

复杂网络、新技术迭代、大数据汇聚、系统互联互通等条件下的数据安全保障不容忽视。根据互联网监控公司ArborNetworks统计显示,2011-2014年全球DDoS攻击量增加30倍以上,每年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高达4000亿美元。对此,数字政府坚持数据安全和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建立数据安全规范体系,编制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加强数据生成、存储、传输、应用、共享等全链条过程中的安全防控,数字政府数据构算平台建设集风险评估、情报共享、研判处置、应急机制为一体的网络安全态势动态感知云平台,构建以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政务安全、用户安全等为重点内容的多层次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综合考量用户需求和数据的权利边界,严格界定数据所有权、使用权、隐私权与数据商业化权限,依法构建开放的数据生态系统以及基于HTML、CSV、XLS、WMS、WCS、WFS等多元化数据格式的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